臺灣的文讀音系統,是一個歷史傳承下的事實。經過清代異族統治、日本時代的殖民統治,加上戰後現代的國民政府統治,文讀音歷經磨難,居然能夠和臺灣的白話音共存亡,這是一個値得重視的語言發展的史實。語言的生命歷程,可以看到民族的生命耐力,身爲一個臺灣人,我們對於臺語的興衰,不能無動於衷。對於文讀音依附著白話音,在時間的洪流裡掌舵向前的堅毅形象,當然應該全力維護。烱輝是一位註定要全力維護臺灣文讀音的人,從年輕時期,他便有感於文讀音的音韻之美和社會功能,有志於臺灣漢詩、漢文的薪傳事業。
臺灣文讀音系統,伴隨著臺灣傳統的語文敎育體系而發展。自明鄭時代便有政府的語文敎育體系,但是民間最熟悉的是「私學仔」或「漢學仔」的讀書音,因此,目前民間全力推展的文讀音,大多傳自這一類的「漢學先生」。這樣的文讀音,當然有傳承下去的機會;不過,處於講究「追求事物本源、建構精密系統」的現代,臺灣文讀音不可以只停留在「口耳相傳」的保守態度,應該透過田野調查、文獻考索、釐清正變、追究本源、建立體系等方法,進行重整,以配合現代的腳步。
在臺灣文讀音的時代傳承上,烱輝是一位背負家學、獨登高山、眺望時代風貌的人。他想從臺灣文讀音的田野調查、科學記錄起手,對文讀音進行全面的記錄、嚴格的分析、多層面的比較,以呈現傳統文讀音的傳承和變遷,並計劃經由學術的檢驗和研究,嘗試呈現一套經過歷史傳承和現代學術考驗的臺灣「文讀正音」。
在這本論文中,烱輝把田野調查而來的語音資料,客觀而嚴謹的辨音,逐一記錄,分別編號。然後,進行歸類,確定音位。總計記錄84723字音,不計其重見,則得4034個單字,1219個音節。除了對於發音人的聲韻調進行音讀描述以外,烱輝還進行了和漳州腔韻書《彙集雅俗通十五音》的比較工作,也進行了和漢語中古音代表韻書《廣韻》的比較工作,並且整理出對應規律。整個說起來,這眞是一個繁瑣而龐大的工作,如果不是像烱輝這種具有堅毅而耐煩性格的人,恐怕無法完成。
目前,烱輝無日無夜工作的結晶,呈現在世人面前了。這一本上千頁的大書,當然不能完善無瑕,但是,世人一定會從這本書獲得臺灣「文讀音」的活記錄、傳承演化和未來發展。這也是所有觸及「文讀音」者必然重視的研究文獻,我希望識貨的人都善用這本論著,也希望烱輝繼續加深加廣地從事臺灣「文讀音」的研究。是爲序。
——臺南 董忠司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