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之學始自明三山陳氏季立,其於古之咍部字,皆讀同支部之音。顧江二氏承之,因而不革。金壇段氏首明之脂支三部有分,而不能别其音讀。曲阜孔氏深服段義,而於之部音讀,云友古讀若矣,疚古讀若記,猶陳氏之説也。近定海黄氏以周撰《禮書通故》,謂當以該臺才來爲古正音,始正之部之讀。餘杭章氏撰《二十三部音準》承而用之。顧二家引而未發,於誤讀之字未遑一一糾舉,始學不免致疑。爰取今之誤讀五十餘文,爲明其正讀,或求之於經傳異文,或稽之於許書聲類。至若父本音爸,子原讀崽,嗚呼之爲阿哈,噫嘻之爲埃海,或名倫屬,或表嗞嗟,十口相傳,萬禩不易,以今證古,奄若合符。固知離析言文,未爲通識爾。
噫古讀如埃:《説文》二篇下“口部”云:“噫,飽出息也。从口,意聲。”按:經傳多用噫爲歎詞,今嘆詞皆云埃。
箕古讀如荄:《易·明夷》云:“箕子之明夷。”《漢書·儒林傳》云:“蜀人趙賓爲《易》,飾《易》文,以爲箕子明夷,陰陽氣亡箕子。箕子者,萬物方荄兹也。”《釋文》引劉向云:“今《易》箕子作荄滋。”
萁古讀如該:《淮南子·時則》篇云:“爨萁燧火。”高誘注云:“萁讀該備之該也。”按該備字《説文》作晐,云:兼晐也,見七篇上“日部”,《淮南注》用借字耳。
己古讀如改:《説文》三篇下“攴部”云:“改,更也。从攴,己聲。”
忌古讀如戒:《禮記·表記》云:“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鄭注云:“忌之言戒也。”
記古讀亦如戒:《漢書·嚴助傳》云:“悲哀之氣,數年不息,長老至今以爲記。”謂長老至今以爲戒也。(《説文》三篇上“言部”云:誋,誡也。按忌誋戒誡皆同字。)
疑古讀如礙:《説文》九篇下“石部”云:“礙,止也。从石,疑聲。”又讀如懝:《説文》十篇下“心部”云:“懝,駭也。从心疑,疑亦聲。”
之古讀如臺:《説文》十二篇上“至部”云:“臺,觀四方而高者也。从至,从高省,之聲。”
寺古讀如待:《説文》二篇下“彳部”云:“待,竢也。从彳,寺聲。”
持古讀如臺:《釋名·釋宫室》云:“臺,持也,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淮南子·俶真》篇云:“臺簡以游太清。”高誘注云:“臺猶持也。”持與臺音同,故劉高皆以聲爲訓。又讀如待:《周禮·夏官·服不氏》云:“以旌居乏而待獲。”杜子春云:“待當爲持,書亦或爲持。”《儀禮·公食大夫禮》云:“左人待載。”注云:“古文待作持。”按持與待古音同,故互作。
時古讀如待:《易·蹇》云:“往蹇來譽,宜待也。”《釋文》云:“張本作宜時也。”又《歸妹》云:“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釋文》云:“一本待作時。”按時待古同音,故互作。又讀如代:《莊子·徐無鬼》篇云:“堇也,桔梗也,雞廱也,豕零也,是時爲帝者也。”《淮南子·説林》篇云:“譬若旱歲之土龍,疾疫之芻狗,是時爲帝者也。”又《齊俗》篇云:“見雨則裘不用,昇堂則蓑不御,此代爲帝者也。”三文句例並同,或作時,或作代,時代本同音也。
恃古讀如待:《吕氏春秋·審時》篇云:“辟米不得恃定熟,仰天而死。”高注云:“恃或作待。”
侍古讀如待:《儀禮·士昏禮》云:“媵侍於户外。”鄭注云:“今文侍作待。”《莊子·田子方》篇云:“孔子便而待之。”《釋文》云:“待或作侍。”又《渔父》篇云:“竊待於下風。”《釋文》云:“待或作侍。”按侍待古音同,故通作。
事古讀如才:《左氏·襄公四年》傳云:“咨事爲諏。”《魯語》事作才。又讀如采:《史記·夏本纪》云“始事事”,即《書·卑陶謨》之“載采采”。按事《廣韻》音鉏史切,本齒音字,故古音與才采同也。
止古讀如戴:《左氏·僖公五年》經云:“會王世子於首止。”《公羊》、《穀梁》二家經皆作首戴。
芷古讀如蓝茝:《史記·司馬相如傳》云:“衡蘭芷若。”《索隱》引《本草》云:“芷一名茝。”《禮記·内則》篇云:“佩帨茝蘭。”《釋文》云:“茝本作芷。”《漢書·禮樂志》云:“茝蘭芳。”注云:”茝即白芷。”此知芷與茝本一物,二字實一字也。
以古作㠯,古讀如台:《説文》二篇上“口部”云:“台,説也。从口,㠯聲。”
矣古讀如唉:《説文》二篇上“口部”云:“唉,應也。从口,矣聲。”又讀如欸:《説文》八篇下“欠部”云:“欸,訾也。从欠,矣聲。”又讀如挨:《説文》十二篇上“手部”云:“挨,擊背也。从手,矣聲。”又讀如埃:《説文》十三篇下“土部”云:“埃,塵也。从土,矣聲。”
俟古讀如待:《儀禮·大射儀》云:“皆適次而俟。”鄭注云:“今文俟作待。”俟待古音同,故通作。《榖梁·莊公八年》傳云:“俟,待也。”以聲爲訓也。
竢古讀如待:《説文》二篇下“彳部”云:“待,竢也。”又十篇下“立部”云:“竢,待也。”二字音義皆同,實一字也。
炱古讀如臺:《吕氏春秋·任數》篇云:“嚮者臺煤入甑中。”高注云:“臺讀作炱。”(今本誤,兹依王念孫校。)
詒古讀如台:《説文》三篇上“言部”云:“詒,相欺詒也。从言,台聲。”又讀如紿:《列子·黄帝》篇云:“既而狎侮欺詒。”《釋文》云:“詒本作紿。”按《説文》十三篇上“糸部”云“紿,絲勞即紿”,義舆詒本有别。然《史記》酈寄紿吕禄,即假紿爲詒,緣古音二字本同,故得通假矣。
怡古讀如台:《説文》十篇下“心部”云:“怡,龢也。从心,台聲。”又讀如怠:《易·雜卦》云:“謙輕而豫怠也。”《釋文》云:“怠虞作怡。”
飴古讀如台:《説文》五篇下“食部”云:“飴,米糱煎者也。从食,台聲。”又讀如鮐:《左傳》“瑕吕飴甥”,《國語·周語》韋注飴作鲐。
貽古讀如胎:《爾雅·釋鱼》云:“玄貝,貽貝。”《釋文》云:“貽本作胎。”又讀如邰:《史記·曹相國世家》云:“初攻下辯故道雍斄。”《正義》云:“斄作邰,音貽。”
治古讀如台:《説文》十一篇上“水部”云:“治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从水,台聲。”又讀如怠:《易·雜卦》云:“謙輕而豫怠也。”《釋文》云:“怠京作治。”又讀如殆:《荀子·彊國》篇云:“彊殆中國。”注云:“殆或爲治。”
始古讀如載:《孟子·梁惠王下》篇云:“湯一征,自葛始。”《滕文公下》篇作“湯始征自葛載”。《史記·夏本纪》云“始事事”,即《書·臯陶謨》之載采采。又讀如臺:《孟子·萬章下》篇云:“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餽鼎肉。子思不悦,於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後知吾君之犬馬畜伋。蓋自是臺無餽也。”趙岐注云:“臺,賤官,主使令者。”義不可通。愚謂臺假爲始,始从台聲,古音與臺同,故《孟子》書假臺爲始矣。説詳余《〈孟子〉“臺無餽”解》。
而古讀如耏耐:《説文》九篇下“而部”云:“耏,罪不至髡也。从而,从彡,而亦聲。”或體作耐。又讀如乃:《大戴禮·夏小正》云:“匽之興,五日翕,望乃伏。”乃伏《傳》作而伏。《書·堯典》云“試可乃已”,《史記·五帝紀》作“試不可用而已”。《禮記·曲禮上》篇云“卒哭乃諱”,《檀弓下》篇《雜記下》篇並作而諱。《左氏·僖公二十八年》傳云“數之以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史記·曹世家贊》而作乃。《史記·淮陰侯傅》云“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漢書·蒯通傳》乃作而。《公羊·宣公十五年》傳云“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言然後乃歸也。《穀梁·莊公十二年》傳云:“國而曰歸,此邑也,其曰歸,何也?”國而曰歸即國乃曰歸也。《左氏·襄公七年》傳云:“吾乃今而後知有卜筮。”《論語·泰伯》篇云:“而今而後,吾知免夫。”而今而後即乃今而後也。
鴯古讀如怠:《莊子·山木》篇云:“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又云:“鳥莫知於鷾鴯。”按古恒以而爲能:《齊策》云:“齊多知,而解此環否?”是其例也。又恒以能爲而:《晏子春秋·外篇》云:“入則求君之嗜欲能顺之,君怨良臣,則具其往失而益之。”能顺之,而顺之也,是其例也。《説文》能台二字皆从㠯聲,故古書恒以能爲台:《漢書·天文志》云:“魁下六星兩兩而比者曰三能。”三能即三台。故注引蘇林曰“能音台”,是也。而與能互相通作,能又可假爲台,則鷾鴯即意怠明矣。説詳余《莊子“意怠”“鷾鴯”一鳥説》。
里古讀如𧻲:《説文》二篇上“走部”云:“𧻲,留意也。从走,里聲。讀若小兒咳。”又讀如埋:《莊子·則陽》篇云:“靈公奪而里之。”《釋文》云:“里本作埋。”
貍古讀如薶:《説文》一篇下“艸部”云:“薶,瘞也。从艸,貍聲。”又讀如霾:《説文》十一篇下“雨部”云:“風而雨土爲霾。从雨,貍聲。”又讀如埋:《周禮·夏官·校人》云:“及葬,貍之。”《釋文》云:“貍本亦作埋。”又讀如不來:《儀禮·大射儀》云:“奏貍首。”注云:“貍之言不來也。”《史記·封禪書》云:“貍首者,諸侯之不來者。”《集解》徐廣云:“貍一名不來。”按不來爲貍之合音,與薶霾埋皆唇音也。
理古讀如賚:《史記·殷本紀》云“予其大理女”,即《書·湯誓》之“予其大賚汝”也。
兹古讀如才:《説文》七篇上“鼎部”云:“鼒,鼎之圜掩上者。从鼎,才聲。”或作鎡,从金,兹聲。又讀如哉:《詩·大雅·下武》云“昭兹來許”,《續漢書·祭祀志》注引謝沈《後漢書》作昭哉來御。又讀如栽:《禮記·中庸》篇云:“故栽者培之。”鄭注云:“栽或爲兹。”又讀如采:《史記·周本紀》云“衛康叔封布兹”,《齊太公世家》作衛康叔封布采席。又讀如載:《左傳·僖公十六年》云:“今兹魯多大喪,明年齊有亂。”杜注云:“今兹,此歲。”《孟子·滕文公下》篇云:“什一,去關市之征,今兹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趙岐注釋今兹爲今年。《吕氏春秋·任地》篇云:“今兹美禾,來兹美麥。”高誘注云:“兹,年也。”《國策》二十六《韓策》云:“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後漢書·明帝纪》云:“昔歲五榖登衍,今兹蠶麥善收。”皆稱今年爲今兹。按兹字無年歲義,凡年歲云兹者皆假爲載。《爾雅·釋天》云:“載,歲也。”兹載古同音,故得相通假矣。
鼒古讀如才:《説文》七篇上“鼎部”云:“鼒,鼎之圜掩上者。从鼎,才聲。”《爾雅·釋器》云:“圜弇上謂之鼒。”《釋文》云:“鼒郭音才。”又讀如災,如載:《爾雅·釋器》《釋文》云:“鼒施音災,《字林》音載。”按《詩·周颂·絲衣》云:“鼐鼎及鼒。”《毛傳》云:“小鼎謂之鼒。”《藝文類聚》七十三引《爾雅》舊注云:“鼒,子鼎。”按子爲幼小之稱,才子古同音,鼒文从才鼎,才鼎猶云子鼎矣。
葘古讀如𡿧:《説文》一篇下“艸部”云:“葘,不耕田也。从艸田,𡿧聲。”又讀如災:《左氏·僖公十三年》傳云“天災流行”,災《史記·晋世家》作葘。《荀子·修身》篇云:“葘然必以自惡也。”注云:“菑讀爲災。”《爾雅·釋地》云:“田一歲曰菑。”《詩·採芑》疏引孫炎注云:“葘,始災殺其艸木也。”災葘音同,故孫以聲爲訓也。又讀如菜:《荀子·大略》篇云:“爲幬菜敝而不反其常。”注云:“菜讀爲葘。”葘或作甾,古讀如才:《禮記·玉藻》篇云:“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鄭注云:“纯當爲緇,古文緇字或作絲旁才。”《周禮·地官·媒氏》云:“入幣純帛,無過五兩。”鄭注云:“纯實緇字也,古緇以才爲聲。”《詩·鄭風·丰》箋云:“士妻䊷衣纁袡。”《釋文》云:“䊷本作緇。”《禮記·檀弓上》篇云:“天子之哭諸侯也,爵弁絰䊷衣。”《釋文》云:“䊷本作緇。”王君啓湘云:葘字似當如海寜陳鱣説訓爲才耕田,故曰一歲曰葘。
子古讀如崽:《方言》十云:“崽者,子也。湘沅之間凡言是子者謂之崽,若東齊言子矣。”郭注云:“崽聲如宰。”樹達按今長沙語猶謂子爲崽,崽即子之後起字也。又讀如采:《莊子·大宗師》篇子桑户,《漢書·古今人表》作采桑羽。
梓古讀如宰:《説文》六篇上“木部”云:“梓,楸也。从木,宰省聲。”或作梓,从宰,不省。
思古讀如䚡:《説文》四篇下“角部”云:“䚡,角中骨也。从角:思聲。”又讀如偲:《説文》八篇上“人部”云:“偲,彊力也。从人,思聲。”按今語顋音亦同䚡偲。又讀如塞:《書·堯典》云“欽明文思安安”,《魏受禪表》作欽明文塞,《後漢書》馮衍、第五倫、陳寵傅注引《尚書考靈燿》俱作文塞晏晏。
辭古讀如怠:《書·秦誓》云“俾君子易辭”,《公羊·文公十二年》傳作俾君子易怠。
辤古讀如台:《説文》十四篇下“辛部”云:”辤,不受也。从受辛。”或體作辝,从台聲。
嗣古讀如台:《書·堯典》云:“舜讓于德弗嗣。”《史記·自序》云:“唐堯遜位,虞舜不台。”班固《典引》云:“有于德不台淵穆之讓。”馬班用堯典,弗嗣皆作不台。李善注《文選·典引》引《漢書音義》韋昭云:“古文台爲嗣。”
釐古讀如來:《書序》釐沃或作來沃。《詩·周颂·思文》篇云“貽我來牟”,《漢書·劉向傳》引作飴我釐麰。顔注云:“釐讀舆來同。”《儀禮·少牢饋食禮》云:“來汝孝孫。”注云:“來讀曰釐。”《史記·杞世家》云:“文公卒,弟平公鬱立。”《索隱》云:“一作郁釐,譙周云:名鬱來。”《左氏·隱公十年》經云“公會鄭伯于時來”,《水經·濟水》注引來作釐。又讀如賚:《詩·大雅·江漢》云:“釐爾圭瓚。”《釋文》云:“釐沈又音賚。”
釐古讀如萊,如來:《左氏·襄公二十三年》傳云“獲晏氂”,《魯語》作晏萊。《釋文》云:“氂徐音來。”
譆古讀如海:《説文》三篇上“言部”云:“譆,痛也。从言,喜聲。”段注云:“痛也當作痛聲。”按經傳多作嘻,今嘆痛之聲音如海。
有古讀如絠:《説文》十三篇上“糸部”云:“絠,彈彄也。从糸,有聲。”又讀如蛕:《説文》十三篇上“虫部”云:“蛕,腹中長蟲也。从虫,有聲。”又讀近䵋:《説文》十三篇下“黄部”云:“,䵋,青黄色也。从黄,有聲。”又讀近洧:《説文》十一篇上“水部”云:“洧水出穎川陽城山,東南入潁。从水,有聲。”又讀近鮪:《説文》十一篇下“魚部”云:“鮪,鮥也。《周禮》:春獻王鮪。从魚,有聲。”按䵋洧鮪今音較斂,古音較侈。又古讀近灰,又近賄:《説文》五篇上“皿部”云:“䀁,小甌也。从皿,有聲。讀若灰,一曰若賄。”按之微支三部音相近,咍部音最侈,微部少斂,支最斂。今讀灰賄近微部音,古音則在咍部,爲最侈之音也。
䀁𥁓古讀如醢:《説文》䀁或作𥁓。又十四篇下“酉部”云:“醢,肉醬也。从酉,𥁓聲。”醢或作𧅽。按从艸,从鹵,䀁聲。
鄙古讀如背:《釋名·釋衣服》云:“汗衣或曰鄙袒,或曰羞袒,作之用六尺,裁足覆胷背,言羞鄙於袒而衣此耳。”按鄙袒今言背袒,背字从北聲,北爲德部字,之咍部之入聲也。袒今讀同妲己之妲。
負古讀如陪,如倍:《書·禹貢》云“至于陪尾”,《史記》作負尾,《漢書》作倍尾。《漢書·宣帝紀》云:“行幸負陽宫。”李斐云:“負音倍。”又《東方朔傳》云:“倍陽宣曲尤幸。”師古曰:“倍陽即萯陽也。”又讀如背:《漢書·徐樂傳》云“南面背依”,即負扆也。《釋名·釋姿容》云:“負,背也,置項背也。”以聲爲訓。
婦古讀與妃近:《説文》十二篇下“女部”云:“妃,匹也。从女,己聲。”按己聲在之咍部,今妃音變入微部。愚疑婦負妃三文實一字。《史記·高祖紀》云“嘗從王媪武負貰酒”,以負馬婦。婦古音爲妃,猶負古音爲陪倍背也。
否古讀如娝:《説文》十二篇下“女部”云:“娝,不肖也。从女,否聲。”又讀近杏:《説文》五篇上“丨部”云:“杏,相與語唾而不受也。从丨,从否,否亦聲。”按今語唾而不受音如配之上聲,聲較敛,近微部。
母古音如每:《説文》一篇下“屮部”云:“𡴋,艸盛上出也。从屮,母聲。”大徐音武罪切,乃微部之音,非是。《一切經音義》六引《字林》云“每,莫改反”,是也。
或問:之部諸文惟亥來宰再才采諸字迄今尚存古讀,他則多變爲支部之音,何也?曰:古人音讀宽緩而不迫,竊疑古讀之部之韻,蓋以啞始,以衣終。今音之衣。後世流變奪其始聲,斯流入支部矣。微部之字今亦多變入支,其理亦然。蓋微部古韻始於厄而終於衣,厄衣亦皆今音。厄音見奪,則入支部矣。由此推之,麻部今多變入模者,麻部古韻終於模也。侯部古韻今亦多變入模者,侯部古韻亦終於模也。蓋吾國聲音之變,陰聲則奪其始,入聲則奪其終,事雖相反,其由繁而之簡,由複而之單,則一也。
(一九三三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