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谷裕幸:福建石陂方言音系

壹 概說

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部,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介于北纬27°32’~28°22’、东经118°11’~118°49’之间。南面是建阳市,西面是武夷山市,东南是松溪县(以上县市均通行闽北话),东面是浙江省龙泉市,东北是浙江省遂昌县,北面是浙江省江山市,西北是江西省广丰县(以上县市均通行吴语)。全县总面积3383平方公里,19个乡镇。总人口379030人。(以上据《浦城县志》1994年,中华书局。)

浦城县境内主要有两种方言。县城南浦镇、仙阳镇、富岭镇等中北部的乡镇通行浦城话, 属于吴语。县南部的临江镇、石陂镇、山下乡、水北街乡、濠村乡则通行闽北话。此外,县境内还有福建腔(属闽西客家话)、广丰话(属吴语)、下府话(属闽南话)、“正字”(属官话)、麻山话(属赣语)等方言。请参看李如龙《浦城县内的方言》(收于陈章太、李如龙《闽语研究》,语文出版社,1991年)。本文记录的是石陂镇老年人所说的闽北话。

作者于1998年4-6月赴石陂做第一次调查,2001年4月再次赴石陂做补充调查和核实工作。主要发音人是:①康泉清,男,1998年第一次调查时71虚岁,世居浦城县石陂镇。他已于2000年5月不幸去世。②刘华备,男,1998年第一次调查时69虚岁,世居浦城县石陂镇。 二人的发音大致上相同,但略有差别。本文以康泉清的材料为主。此外,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笔者还参考了《建瓯方言词典》(李如龙、潘渭水,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贰 石陂方言的声韵调

2.1 声母二十四个。

① [b d dz dʑ g]的浊音色彩非常明显,这些浊音声母后面的韵母部分带一点浊气流。但不如吴语(如常山方言)的那么强,尤其是逢阴上和阳去时。

②[ts]组声母和[tɕ]组声母构成互补。

③[x]声母拼细音韵母时读作[ç],拼洪音韵母时,常读作[h]。

④[ŋ]声母拼齐齿呼时,实际音值为[ɲ]。

⑤[ɦ]声母拼齐齿呼时实际音值为[j];拼合口呼时为[w];拼撮口呼时为[ɥ]。[j w ɥ]有时读得很弱。[ɦ]声母(及其变体)后面的韵母部分带一点浊气流。但不如吴语(如常山方言)的那么强,尤其是逢阴上和阳去时。

⑥[b d dz dʑ g ɦ]出现于阳平、阴上、阴去、阳去,其他声母出现于除阳平以外的单字调上。“□(这)”[ɦi˨˩˧]、“□(这)”[ɦiɔŋ]、“□(那)”[ɦu˨˩˧]、“我(~多人)”[ɦuai˨˩˧]是例外。因此,在阴上、阴去、阳去中,清音声母和浊音声母构成对立。例如:版paiŋ˨˩≠反baiŋ˨˩|䘼ʔyiŋ˨˩≠远ɦyiŋ˨˩(实际音值为[ɥyiŋ˨˩])|晴tsaŋ˧≠静dzaŋ˧|羊ʔiɔŋ˧≠上(动词)ɦiɔŋ˧(实际音值为[jiɔŋ˧])|印ʔeiŋ˧≠□(盹)ɦeiŋ˧|篦pi˦˥≠鼻(闻)bi˦˥|健kyiŋ˦˥≠县gyiŋ˦˥。

2.2 韵母三十个。

①[o io]韵里[o]的实际音值接近[ɵ]。

②[ɔŋ iɔŋ]韵的实际音值分别为[ɔ˔uĭŋ iɔ˔uĭŋ]。

③[əŋ]韵的实际音值为[əuĭŋ]。

2.3 声调六个(字下加单线的,表示声母为浊音)。

①阳平[˦˨]的发音比较紧而短促。

②阳去调逢清音声母时实际调值为455;逢浊音声母(不包括[ɦ]声母变体的[j w ɥ)时实际调值为355;拼鼻音、边音声母和[j w ɥ]时则其中间。本文一律记作[˦˥]45调。

③阴入[˨˩˦]以升为主。它在非末位而且读得快时,调值十分接近阳去[˦˥],有时就是[˦˥]。由此,石陂方言的阴入和阳去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比如,别的闽北方言中“寐(潜水)”一般读作阳去,石陂读作阴入。

叁 石陂方言的音韵特点

3.1 声母的特点

3.2 韵母的特点

3.3 声调的特点

①声调的古今对应规律极为复杂。比如,古全浊上声今读阴平、阴去、阳去,古全浊入声今读阴平、阳平、阴入。部分例字请看上文2.3小节。汉语方言当中,这种现象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