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和切及類隔切

等韻家言反切,又有「音和」「類隔」之說。「音和」者謂切語上字,與本字雙聲也;「類隔」者,謂切語上字,與本字非雙聲也。切韻指掌圖謂:『音和遞用聲,類隔旁求韻。』劉鑑切韻指南檢例謂:『取同音同母,同韻同等,四者皆同,謂之「音和」。取脣重脣輕,舌頭舌上,齒頭正齒,三音中清濁同者,謂之「類隔」。』

今以廣韻切語證之,所謂「音和」者如:

「公」古紅切,「古」「公」同在見紐,「紅」「公」同在東韻,同爲合口呼。

「邦」博江切,「博」「邦」同在幫紐,「江」「邦」同在江韻,同爲合口呼。

「安」鳥寒切,「烏」「安」同在影紐,「寒」「安」同在寒韻,同為開口呼。

「郎」魯當切,「魯」「郎」同在來紐,「當」「郎」同在唐韻,同爲開口呼。

「貂」都聊切,「都」「貂」同在端紐,「聊」「貂」同在蕭韻,同為齊齒呼。

「遙」餘昭切,「餘」「遙」同在喻紐,「昭」「遙」同在宵韻,同爲齊齒呼。

「朱」章俱切,「章」「朱」同在照紐,「俱」「朱」同在虞韻,同爲撮口呼。

「匡」去王切,「去」「匡」同在溪紐,「王」「匡」同在陽韻,同爲撮口呼。

所謂「類隔」者如:

江韻,「椿」都江切,「椿」知紐,「都」端紐。

皆韻,「摨」諾皆切,「摨」娘紐,「諾」泥紐。

支韻,「卑」府微切,「卑」幫紐,「府」非紐。

支韻,「鈹」敷羈切,「鈹」滂紐,「敷」敷紐。

支韻,「皮」符羈切,「皮」並紐,「符」奉紐。

脂韻,「眉」武悲切,「眉」明紐,「武」微紐。

據上所列,「音和」者,合二字爲一字之音,其上字必與本字同紐同清濁,其下字必與本字同韻同等呼,此即反切立法之原理也。至於「類隔」之說,蓋即古今字音變遷之故。古音舌頭舌上,輕脣重脣,實無區別,(見第二章四十一紐正變節)後世音變,遂覺不同。故今之所謂「類隔切」者,古人讀之,亦屬「音和」,非古人作切語,有意立此異說,以困後學也。(参閱方密之通雅,及錢辛楣養新錄。)等韻家不明此理,妄立門法,而設名目,牽強附會,自圓其說。(按等韻家門法,如「廣通」「局狹」「內外轉攝」「振救」「正音憑切」「寄韻憑切」「喻下憑切」「日下憑切」「透切」(透切又名野馬跳澗)之類甚多,玆以其妄立名目,故不論,僅辨其較合于理之「音和」「類隔」。)於是闇于音學之人,偶爾讀之,如入雲霧,恍惚迷離,莫知指歸。殊不知反切者,拼音而已,以至易之理,神而奇之,迷惑天下後世,此等韻家之大病也。

案廣韻切語之下一字,用字亦有乖牾者,如:

支韻,「爲」薳支切,「爲」撮口呼,「支」齊齒呼,此以開切合也。

送韻,「鳳」馮貢切,「鳳」撮口呼,「貢」合口呼,此以洪切細也。

隱韻,「𧤛」仄謹切,「𧤛」開口呼,「謹」齊齒呼,此以細切洪也。

若斯之流,或由用字偶疏,或由無同呼之字,不得不假借他類字以作切,要之非反切之正軌也。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