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粤方言通行於中國大陸廣東、廣西兩省(區)及香港、澳門地區和海外華人社區。在漢語各大方言中,粤方言被認爲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强勢方言”。對這様一個重要的方言,語言工作者自然要倍加關注。我們生活、工作在粤方言地區,理應負起調查研究之責,記録、收集更多翔實的粤語资料,爲海内外學人更全面地認識粤方言、了解粤方言提供服務。正是抱着這様一個想法,我們幾位從事語言教學研究工作的穗、港同道,多年來齊心協力,以開展粤方言的調查研究爲共同志趣,並且逐步付諸行動。從1986年開始,我們前後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完成了對珠江三角洲地區方言的初步調查,先後於1987、1988、1990年分别整理出版了《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對照》、《珠江三角洲方言詞匯對照》、《珠江三角洲方言綜述》等三卷本《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在第一屆(1987,香港)和第二屆(1989,廣 州)的國際粤方言研討會上,我們報告了開展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的經過和收獲,受到了與會同道的瞩目;近年來,海内外學者經常在著述中采用《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中提供的資料,充分肯定我們的勞動成果,給我們極大的鼓舞和鞭策。我們深知:珠江三角洲雖然是粤方言的“大本管”,卻遠不是粤方言的全部“領地”。完成了珠江三角洲粤方言的初步調查,也只不過意味着對粤方言的全面研究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只有繼續努力,進一步擴展粤方言的調查範圍,才有可能達到全面揭示粤方言面貌的目的。基於這一認識,我們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組的成員,一致決定再接再厲,對廣東省内的粤語進行有計劃、有步骤的調查。鑒於粤方言的“足迹”主要由珠江三角洲向北和向西延伸,當1991年廣東省制訂社會科學研究“八·五”規劃(1991-1995)時,我們提出了在“八·五”期間把粤方言的調查向珠江三角洲西、北兩側擴展的設想,得到了参加制訂規劃專家的贊赏,猶如“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在1986年被通過爲廣東省社會科學“七·五”規劃(1986-1990)的重點課題一様,這次提出的廣東省北江流域、西江流域粤方言調查也就被順利通過爲廣東省社會科學“八·五”規劃的重點課題了。我們的目標是在1991-1995期間,對北江和西江的粤方言進行選點調查,編寫出“北江流域”粤方言調查報告和“西江流域”粤方言調查報告來,作爲《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的續篇刊行。
1992年夏天,調查組出發北上,開始對粤北地區韶關、清遠兩市所屬縣市進行選點調查,由於我們的目標是調查粤北粤語(當地通稱“白話”),因而選點的對象就限於主要通行粤方言或粤方言、客方言並用的縣市。粤北有些地方只通行客家話,有些地方還是少數民族(瑤族、壯族)的聚居地,這些地方我們都無暇顧及,只好暫擱一邊,留待以後才作調查了。此外,粤北地區還有一些既非粤語又非客話的零星“土語”,限於人力和時間,也不在我們此次調查之列。這次爲期一個月的粤北粤語調查,確定在以下十個方言點中進行,其中屬韶關市管轄的四個點,屬清遠市管轄的六個點,它們是:
韶關市區、曲江(馬壩)、仁化(縣城)、樂昌(縣城)
清遠市區、佛岡(縣城)、英德市(浛洸)、連山(布田)、連縣(清水)、陽山(縣城)
此次粤北十縣市的粤方言調查,我們用的仍是傳統的方式:語音方面每個調查點記録一本《方言調查字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詞匯語法方面基本上沿用我們在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中設計的調查大綱。《珠江三角洲方言詞匯對照》中列出的詞目是1401個,我們這次調查粤北粤語詞匯時列出的詞目是1248個。除此以外,這次調查也記録了少量的口語资料,注上了國際音標,以供参考。毋庸諱言,這次粤北粤方言的調查,如同上次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一様,仍然只是一次粗線條的初步調查,旨在勾劃出粤北地區粤語的大致輪廓來,爲今後深入調查粤北粤語打下一個基礎。這本《調查報告》從内容到體例,正是圍繞着“打基礎、顯輪廓”的構想來安排的。書中用了較大的篇幅列舉粤北十個縣市的字音和詞語(見第三章、第四章),相對來説,就粤北粤語特點進行討論的篇幅就比較少了。至於通常在方言著作中佔有一定地位的歷史比較音韻,這裏也不作單章闡述,只是讓字音對照本身去反映當今粤北粤語跟古音韻間的對應關係,這様就突出了這本《調查報告》的資料性作用,讓有限的篇幅爲研究粤語的學者提供較多的語言素材。
粤北地區遼闊,語言複雜,要在較短的時間内作較爲全面的方言調查,其難度無疑要比調查珠江三角洲方言大得多。這次粤北粤語的調查,在穗、港雙方協作單位暨南大學和香港理工學院的高度重視下,蒙廣東省社會科學“八·五”規劃領導組、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語委、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等給予熱情的關懷和大力的支持,調查組出發之後,又得到韶關大學、韶關教育學院,韶關、清遠兩市及其下屬縣市的教育部門、語委辦、方志辦和各地發音合作人的鼎力相助,使我們得以克服各種困難,開展工作。在進入整理分析調查材料的階段,香港理工學院中文及翻澤系的劉錦明先生、許謙文先生、丁國偉先生等,日以繼夜地爲電腦的輸入做了大量繁重的工作,還有香港語文教育學院的林建平先生,義務承擔了穗港兩地资料的輸送,保證我們的資料整理工作得以有計劃有步驟地及時進行。没有這許多單位和個人的熱心相助,這本《調查報告》是很難如期面世的。在此,我們謹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直接參加此次粤北粤語調查及編纂《調查報告》的是詹伯慧、張日昇、張群顯、陳瑞端、陳曉錦、甘于恩、伍巍、張曉山、邵宜、邵慧君等人。負責主編並通審全稿的是詹伯慧教授和張日昇教授。我們深知這様一本粗線條的調查報告難免存在一些缺點和紕漏,我們誠懇地希望看到本書的海内外專家們朋友們能不吝賜教,給我們提出寶贵的意見,以便修訂時能夠改正。在此,謹向大家預表誠摯的謝意。
詹伯慧 張日昇
199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