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鏡》是一本來源久遠,與《切韻》的讀音最為接近,而且是最多學者研究的韻圖。因此這裡以《韻鏡》作為描述對象來介紹一下韻圖的組織結構。在介紹韻圖結構的同時,順帶把等韻學的術語也介紹一下。
a.等
韻圖由上而下分四個大欄,每欄分四行。各行由上而下,按次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等」是等韻學中最重要的概念。古人按韻母中的主元音和介音,依其發音狀況的差異劃分為四個等列。喻世長〈切韻聲母擬音的新嘗試〉分析古人分「等」的用意,有下列四點:
⑴用不同的等的對照,表示韻母的主要元音不同。
⑵用不同的等表示介音i的有無。
⑶用等表示聲母和韻母的結合關係。屬于同一種等的韻(三等還要再細分)和聲母結合的能力是相同或相近的。反過來說,屬于同樣的等的聲母和韻母結合的能力是相同或相似的。
⑷等還可能反映了等韻圖作者所掌握的當時的方音差異古今音差異。
這裡再加補充一下。上面第一點只是一種可能的情況,並不是說不同等韻的韻母,主元音就一定不同。第二點不同等韻的韻母可能表示介音[i]的有無,換句話來說可以用[i]來區分不同的等。第三點則比較複雜,這是從性質來區分,首先從韻母來看,屬同等韻的韻母的性質相同或相近,也就是說「甲韻母」和「乙韻母」屬同等韻的話,它們的性質應該相同或相近,相同或相近的具體表現,在於它們的結合能力,如果「甲韻母」能夠和「子聲母」結合,按理「乙韻母」也可以和「子聲母」結合,因為它們屬同等韻;至於從聲母來看,屬同等的聲母的性質也是相同或相近,就是說「子聲母」和「丑聲母」如果屬同等的話,它們的性質應該相同或相近,相同或相近的具體表現,在於它們結合能力,如果「子聲母」能夠和「甲韻母」結合,按理「丑聲母」也可以和「甲韻母」結合,因為它們屬同等。第三點還可以進一步推論,就是同屬某等的聲母和某等韻的韻母,比起屬不同某等第的聲母和韻母,結合時來得容易,如「子聲母」是屬一等,「甲韻母」是屬一等韻,「丑聲母」是屬二等,這樣,「子聲母」跟「甲韻母」結合,比起「丑聲母」跟「甲韻母」結合容易得多。第四點是涉及古今方音的問題,上面一節也提到了。
根據〈切韻聲母擬音的新嘗試〉的說法,還可以進一步推論。「韻母的主要元音有不同」的話,口腔的開口度應當大小有不同,而舌頭的位置也有不同。因此,「一等韻」的韻母没有[i]介音,而且主要元音的開口度最大和舌位較後。「二等韻」的韻母没有[i]介音,而且主要元音的開口度次大和舌位較前。「三等韻」的韻母帶有[i]介音,而且主要元音的開口度較小和舌位較前。「四等韻」的韻母没有[i]介音,而且主要元音的開口度最小和舌位在前(不一定是「最前」)。
江永《四聲切韻表•凡例》指出:「音韻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尤細」。江永所說的「大小」,大約是指開口度的大小,和由於舌位前後不同而形成的口部共鳴腔的大小差異。不過大小也是比較而言,譬如《韻鏡》「外轉第二十三開」平聲四個韻「寒刪仙先」按次為一二三四等韻,根據邵榮芬的擬測,一等韻的「寒韻」的韻母唸[an];二等韻的「刪韻」的韻母唸[ɐn];三等韻的「仙韻」的韻母唸[iæn];四等韻的「先韻」的韻母唸[ɛn],以開口度而言,[a]比[ɐ]大,而[ɐ]比[æ]大,同樣[æ]比[ɛ]大。
《切韻》裡的一個韻(韻部),可以由不同等韻的韻類組成,譬如東韻,是由一等韻和三等韻組成。按不同等韻來分,可以把《廣韻》的韻部劃分列如下(舉平聲賅上去入。下面「門法」一節裡,注有「下字」的部份,可參考此處):
獨立一等韻——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談
獨立二等韻——江佳皆夬刪山肴耕咸銜
獨立三等韻——微廢文殷元嚴凡臻幽(臻在韻圖屬二等,幽在韻圖屬四等)
獨立四等韻——齊先蕭青添
一三等合韻韻——東戈
二三等合韻韻——麻庚
三四等合韻韻——鍾支脂之魚虞祭真諄仙宵陽清蒸尤侵鹽
屬某等韻的音節本應排在相應的等(橫行)上,不過,由於《韻鏡》旣要遷就《切韻》,也要遷就當時讀音,結果把聲母擠在廿三個直行上,於是有些三等韻不能排在「三等」(第三列的横行),出現了「假二等(韻)」和「假四等(韻)」的情況。
出現假二等韻的地方是在「正齒音」那裡。正齒音是指「照穿床審禪」五個聲母,但《切韻》的正齒音還可以分成兩組,一組是「莊初崇生俟」(下稱「莊組」,或「照二」),一組是「章昌船書常」(下稱「章組」,又可稱為「照三」),《韻鏡》把「莊組」排在二等的位置,而把「章組」排在三等的位置。「莊組」不僅和二等韻結合,也和三等韻結合。「莊組」和二等韻結合而成的音節(小韻)自然排在韻圖二等的位置,但「莊組」和三等韻結合而成的音節(小韻)仍然排在韻圖二等的位置,也就是說有些三等韻的音節不排在三等的位置上,而排在二等那裡,這類的三等韻,叫做「假二等」。
至於假四等韻的情況是這樣,《韻鏡》的齒音那裡,「正齒音」已排在二等和三等的位置,於是「齒頭音」(指「精清從心邪」五個聲母)只能排在一等和四等的位置,三等韻和齒頭音結合而成的音節(小韻),就排在韻圖中的四等的位置,這是其中一部分的假四等韻;另一方面《鏡韻》的「喻母」,根據《切韻》,可以分成兩類,分別排在三等和四等的位置,不過排在三等和四等上的喻母的音節(小韻)都是三等韻,換句話來說,就是排在喻母四等的不是四等韻,是「假四等」。
現在看看實際的例子,譬如「屋韻」是由一等韻和三等韻組成的韻部,在《韻鏡》「內轉第一開」一等的位置上有「卜扑暴木殼禿獨穀哭鏃瘯族速屋熇縠祿」等音節,在三等的位置上有「福蝮伏目竹蓄逐肭菊麴驧砡粥俶叔塾郁畜囿六肉」等音節。在二等的位置上有「縬珿縮」等音節,在四等的位置上卻有「蹙鼀𣤶肅育」等音節,這些在二等和四等位置上的音節分別是假二等和假四等。「縮叔肅」的聲母分別是「生書心」,它們都是三等韻。
假二等和假四等的出現,是做成韻圖難以閲讀的原因之一。因此江永又主張:「辨等之法,須于字母辨之」,就是利用聲母逆推屬於哪一等。因此「等」這個術語有兩個不同的含意,從韻圖來看,是排置的位置;從韻的音值來看,是韻母的主元音和介音的分別題。因此,這裡把按韻圖排列的位置區分的,稱為「某等」,按韻的音值區分的,稱為「某等韻」。為清楚說明,下頁列有兩個圖表:
第一個圖表是《韻鏡》所列「三十六字母」的排列位置,這個圖表是遷就宋人的語音。第二個圖表是根據邵榮芬《切韻研究》分析《切韻》的聲類,略加改動列出來的,這個圖表是考慮和《切韻》配合,因此,可以根據第二個圖表判別《切韻》的音節(小韻)的等位。下面「門法」一節,凡注有「上字」的,大都可以依據第二個圖表。
b.開合
依據現代音韻學的看法,「開」大致表示没有[u]一類介音(包括[w]以及主元音不是[u]的韻類;「合」大致表示有[u]一類介音(包括[w])或主元音是[u]的韻類。「開」和「合」又合稱為「呼」,有所謂「開口(呼)」和「合口(呼)」,「呼」的原意大約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發音」或「讀音」的意思。至於現代漢語的「四呼」是相當後起,中古的「開口」一二等,多變成現在的「開口呼」;中古的「開口」三四等,多變成現在的「齊齒呼」;中古的「合口」一二等,多變成現在的「合口呼」;中古的「合口」三四等,多變成現在的「撮口呼」。
要注意的是唇音字可以不分開合,即同一個唇音字可以充當開口字的下字,也可以充當合口字的下字。如「伯」,可以充當《韻鏡》「外轉第三十三開」「格」的下字,又可以充當「外轉第三十四合」「虢」的下字。另一方面,一個開口唇音字的下字可以是一個合口字,如《韻鏡》「外轉二十三開」仙韻的「邊,布玄切」,而「玄」屬「外轉第二十四合」;同樣,一個合口唇音字的下字可以是一個開口字,如《韻鏡》「內轉二十四合」緩韻的「伴,蒲旱切」,而「旱」屬「外轉第二十三開」旱韻。
c.內外轉
根據俞敏〈等韻〉的看法,「轉」是從梵文「parivarta」譯出來的,指梵文一個輔音跟全部元音輪流相拼,或者用33個輔音跟所有元音輪流相拼,「轉」就是「輪轉」的意思;「轉」又有「轉變」的意思,因為梵文之中輔音和元音相拼時,輔音有同化的「轉變」;悉曇本是孩童識字的拼音表,因此梵文裏「轉」又有篇章的意思,這個用作名詞的「轉」,在佛經裏一般譯作「品」。「內轉」和「外轉」的真正含義是甚麼,至今還没有滿意的解釋,現在只知道大致的區別,如呂維祺《同文鐸》說:「按內外之分,以第二等字論也。二等別母無字,惟照二有字,謂之內,以字少拘于照之內也。二等各母具有字謂之外,以字多出于照之外也」。呂維祺的意思是如果只有假二等韻而無其他二等韻的韻圖是內轉;有二等韻的韻圖(假二等韻不算)是外轉。不過時有例外,異說亦多,可以參考陳紹棠《中國聲韻學》第五章第三節〈等韻與等韻圖〉,及遠藤光曉〈三種內外轉〉。
d.攝
俞敏認為「攝」即梵文的「parigraha」,原是「概括」的意思。幾個韻概括成一個單位就是叫「攝」。早期的韻圖還没有「攝」這個名稱,只概括成四十多個「轉」。「攝」最早出現在《四聲等子》和《切韻指南》,全部韻歸納為16個攝,歸納的原則是以韻腹相近和韻尾相同為準(入聲韻歸在陽聲韻之中)。不過後人常常改動這十六個攝的分合,更有十三攝、廿二攝等不同劃分方法。
攝又和轉結合起來,分內轉八攝:通止遇果宕曾流深;和外轉八攝:江蟹臻山效假梗咸。
e.五音和七音
《韻鏡》每一轉由頂至底分有六個大格,這六個大格是韻圖編者用來表示字母的性質的,從右到左分別是唇音、舌音、牙音、齒音、喉音和舌齒音,前五者合稱「五音」。「舌齒音」即「半舌音(舌齒音,來母)」和「半齒音(齒舌音,日母)」,《韻鏡•調韻指微》所謂:「若來字則先舌後齒,謂之舌齒;日字則先齒後舌,謂之齒舌」,這兩類舌齒音,和「五音」合稱為「七音」。
舌音又分「舌頭音」和「舌上音」,舌頭音包括「端透定泥」四母;舌上音包括「知徹澄娘」四母。齒音又分「齒頭音」和「正齒音」,上面已有介紹了。在所謂宋人「三十六字母」系統之中,唇音又分「重唇音」和「輕唇音」,重唇音包括「幫滂並明」四母;輕唇音包括「非敷奉微」四母。
每個大格頂上還列出「清、次清、濁、清濁」的分別。《韻鏡》的「清」、「濁」和語音學的「清音、濁音」並不相同。「清」又叫做「全清」,指不送氣不帶音的聲母;「次清」指送氣不帶音的聲母;「濁」又叫做「全濁」,指帶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的聲母;「清濁」又叫做「次濁」或「不清不濁」,指帶音的鼻音、邊音和半元音的聲母。習慣以「清」聲母代表每類聲母,如「見組」即「見溪群疑」,「影組」即「影曉匣喻」。
——黄耀堃《音韻學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