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山县位于浙江西南角,南边跟福建(闽北)的浦城县交界。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江山话属于吴语区处衢片龙衢小片。一九八七年春,我在华盛顿大学跟一位从江山来美不久的留学生合作,记录了一千多条江山方言的词汇。我发现虽然江山话确实有不少吴语的特点,尤其是还保存一套全浊塞音和塞擦音,但与其他较有代表性的吴方言颇有出入。最值得注意的是江山话有许多和闽方言相似的地方。本文介绍江山方言中近似闽语的特点。
贰 江山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2.1 声母二十四个

2.2 韵母四十六个

2.3 声调八个

阳平调有些特别,单独念的时候,中间加入一个喉塞音[3ʔ32],同时,塞音和塞擦音的声母逢阳平时,它的浊流变得十分微弱,甚至完全消失而读若清的送气音:头duʔ[thuʔu-˧˩]。如果阳平后边紧跟另外一个音节,它的调值变为低平而浊流比较显著。江山话有相当复杂的变调现象,因这篇论文以讨论单字为主,变调的讨论从略。
本文标音用右上角加数码的办法表示调类:
1一阴平 2—阳平 3—阴上 4—阳上 5—阴去 6—阳去 7—阴入 8—阳入。
叁 江山话假如单从语音学的角度看,与大部分吴方言一样,有一套全浊声母,同时也有不少与闽方言相近的特征。下面指出几条,和闽语的建瓯、福州、厦门三处比较。
3.1 众所周知,闽方言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切韵音系的知组字(舌上音)读舌尖塞音,江山方言中有类似现象。

3.2 轻唇音在闽语和客家方言中往往保持古代的双唇发音。江山话也保留了十多个同样的例子:

3.3 上古歌部字在大多数方言里可以追溯到中古的-a或-ua。有些闽方言表现出另外一种发展,似乎是直接从上古的-ay或-oy发展出来的,例如福州话舵tuai⁶,我ŋuai³,簸puai⁵,坐soi⁶等。江山方言仍然保存同类的例子:

3.4 切韵音系的匣母在闽方言中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一部分字的声母是舌根塞音,另一部分是零声母。江山话有类似的分布:

3.5 切韵中喻母的反切分两类,现在通常叫云母和以母。闽方言的云母字在较古老的词汇层次中往往出现一个h-;以母字在同样条件下经常有s-,ts-,tsh-一类的声母,江山话有少数这类的读法:

肆 江山话的词汇跟闽语也有许多共同点。下边举一些比较显著的例子。
①戍(伤遇切‘舍也’) 闽方言当‘房子’讲。江山话出现于‘戍裏’tɕhyɛ⁵ lei⁴(家里)。建瓯tshiɔ⁵,福州tshio⁵,厦门tshu⁵。
②岁(相锐切) 江山话与闽方言都有舌根声母:江山xuei⁵,建瓯xyɛ⁵,福州hui⁵,厦门he⁵。
③喙(昌芮切) 闽方言‘嘴’叫‘喙’,江山话亦然:江山tɕhy⁵,建瓯tshy⁵,福州tshui⁵,厦门tshui⁶。
④饥(居夷切‘饥饿也’) 江山kei¹,建瓯kyɛ³,福州kui¹,厦门ki¹。
⑤(柴) 江山的ɕiau²近似闽方言的说法:建瓯tshau⁵,福州tsha²,厦门tsha²。本字未详。
⑥跤(口交切‘脛’) 江山话和闽方言一样称‘脚’为‘跤’:江山khau¹,建瓯khau¹,福州kha¹,厦门kha¹。
⑦□(掉) 江山dəŋ⁶,建瓯toŋ⁶,福州tauŋ⁶,本字未详。福州话‘下雨’是tauŋ⁶ y³,江山话是dəŋ⁶ yɛ⁴。
⑧凊(七政切,‘凊温’) 水冷或天气冷,闽方言一般说‘凊’,江山也是这个说法:江山tshɛ̃⁵,建瓯tsheŋ⁵,福州tsheiŋ⁵,厦门tshin⁵。
⑨农(奴冬切) 沿海一带的闽方言管‘人’叫‘农’,江山话也用这字:江山nã²,福州nøyŋ²,厦门laŋ²。
⑩目(莫六切) 现在大部分方言已经不说‘目’而用‘眼’或‘眼睛’,但闽客方言还保存比较古老的说法;江山话也属于这类方言:江山叫“目睛”moʔ⁸ tɕiŋ¹,福建闽语叫“目珠”,建瓯mu⁴ tsiu¹,福州møik⁸ tsiu¹,厦门bak⁸ tsiu¹。
江山话显然具有不少闽语的特征,到底应该算是闽方言还是吴方言呢?我认为闽方言主要的特征是:切韵音系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时,无论哪个调类,都可能出现送气或不送气的清音(参看李荣《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1989.4.253-254)。江山方言完全不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能把它归类为闽方言。那怎么解释江山话的近似闽语的成分呢?可以推想浙江西南部古代与福建属于同一个大方言区,后来浙北和苏南的吴语逐步渗入,吴语的特征渐渐取代了闽语的特征。现在的江山话虽然深受吴语影响,其实和较为典型的吴方言还是不太相近。这个地区的方言最好看作是一种闽语和吴语的过渡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