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閩南語傳統語文教育文讀音系統之調查與研究》結論

自明朝鄭成功奠定開臺基礎以來,臺灣閩南語傳統語文教育中的文讀音韻系統,即隨著「漢學仔」的傳承保存了近四個世紀。直到最近一百年,歴經日本政權的皇民化,與國民政府的國語政策,幾近失傳。嘉義縣太保市宿學周子中先生傅承「漢學仔」幼學課程,將臺灣閩南語傳統語文教育中的文讀音韻系統中的一脈,保存至今。並且爲現年五十五歲左右的當代當地失學的人,提供了從日據時代過渡到國民政府時代唯一的臺灣閩南語語文敎育的機會。

爲了解周子中先生所保存的文讀音韻系統,筆者經由田野調査所得語音資料,先釐清其語音系統,再進行對應比較傳統韻書《彙集雅俗通十五音》與《廣韻》二書之音韻系統,然後仿照《韻鏡》一書,製成〈發音人廣韻文讀正音韻圖〉以呈現〈發音人廣韻文讀正音〉的音韻結構,最後再嘗試審訂廣韻韻目之今音所應呈現的面貌。希望藉著廣韻韻目今音之審訂,爲現代人從事母語敎育時,提供一些語音上的參考資料。

在對應研究中,筆者發現發音人文讀音中所呈現完整的「臺灣十五音」,其中之聲母「柳、入」二音,在發音部位與發音方法上,與前賢之研究結論略有不同。而漳州音系傳統韻書《彙集雅俗通十五音》在聲母方面,本無「鼻音」[m][n][ng],〈發音人文讀音〉中之鼻音聲母[m][n][ng],在《彙集雅俗通十五音》之中,一律分屬三種濁塞音[b][l][g]。

至於《彙集雅俗通十五音》之聲母「喜」,有一部分屬《廣韻》之脣音三等字,其實際發音爲「雙脣輕擦音」,應另立對應音標。而脣音三等字之聲母輕脣化,在《彙集雅俗通十五音》之中,則呈現「清、次清、濁」聲母音變爲「雙脣輕擦音」、「清濁」聲母不變的不同發展。

在韻母方面,則發現〈發音人文讀正音〉呈現四十五個韻部,較《彙集雅俗通十五音》之五十韻部少了五個韻部。再進一步對應《廣韻》之後,「鼻化韻」與「喉塞韻」在〈發音人廣韻文讀正音〉中,不應存在,因此,依《廣韻》音系而論,實際只有二十九個韻部。此外,並發現〈發音人文讀音〉呈現「嘉稽」二韻合流於[e],「姑扛」二韻合流於[oonn],而[ien/iet]韻實際上是來自[ian/iat]韻之音變,而侯韻(平該上去)爲一等韻例無介音[i],亦得到證實,此一發現,應可糾正一般人叶韻加介音[i]的錯誤觀念。

在聲調方面則證實,文讀音的語流中,早就存在著變調的機制,而此一變調的機制與閩南語語言有關。再者,不但《彙集雅俗通十五音》之「下去」中,有一部分實際上來自《廣韻》全濁上聲,而且,實際上所有《廣韻》全濁上聲,皆應對應到《彙集雅俗通十五音》之「下去」,此即證實臺灣閩南語確具「全濁上歸去」的音變規律。

從上述對應研究中,可見〈發音人文讀音〉所保存的音系,確實來自《彙集雅俗通十五音》音系。而〈發音人文讀正音〉所呈現的《彙集雅俗通十五音》音系,則來自《廣韻》音系。然而,在传承中,仍不免受到其他語音系統的影響。除了上述音變之外,〈發音人文讀正音〉之「居艍」二韻,所呈現[i][u]相亂的現象,多集中在《廣韻》三等韻齒音「莊、精」二系字,而與官話音値明顯相近;而「姜」韻來自《廣韻》之「陽」韻,則幾乎近似官話,顯見因官話的接觸,以致閩南語音變有趨向與官話同音的現象,這種類化成官話的語音變遷現象,在現代的語言環境中,變遷更爲劇烈。振興母語敎育,已成爲關心現代語文敎育者的共識,而閩南語傳統語文敎育文讀音系統,實爲閩南語母語語文教育之根本,爲從事母語敎育者所應具備的基本敎學能力之一,筆者謹以本論文,就敎於大方之家,並提供給從事閩南語母語語文教育者參酌一二。

——梁烱輝碩士論文《臺灣閩南語傳統語文教育文讀音系統之調查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