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憑虛而起,文字附語言而作。故有聲音而後有語言,有語言而後有文字,此天下不易之理也。是以研討文字之源,探求語言之變,以及窮究訓詁之道,非明聲韻莫由。蓋字體屢遷,語言萬變,至於人類口齒所能發之聲音,則大抵相同。故文字語言之變化無定,於是訓詁以濟其窮。訓詁與聲音相表裏者也,訓話亦有時而異,而人類口齒所能發之聲音則有定。今以有定之聲音,而推求無定之文字語言,譬網在綱,有條不亂,必事半而功倍矣!
文字構造之主要原則:曰「形」,曰「聲」,曰「義」。而「聲」實為媒介之具。非「聲」不足以知「形」,非「聲」不足以明「義」,「形」「義」既明,而「聲」又不能長留於紙墨之間。然冥冥之中,若仍主持之者,誠以文字不能離聲音而獨立也。許慎說文解字敍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二一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曰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夫以六書而言,形聲者,一則形符,一則聲符,半以喻義,半以譬聲;其於聲韻之關係,顯然可見(參閱制言雜誌第十期,拙箸形聲釋例篇。)轉注者,因語言聲韻之轉變,或雙聲,或叠韻,循其聲韻而別造字,於是互相注釋;故不明聲韻之學,決不能解。「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故聲韻之相同或相近者,多相假借。而古籍「假借」之字,幾十居八九,欲究其意,亦非明聲韻學不可。(參閱章太炎國故論衡轉注假借說。)至於「指事」「象形」「會意」三者,雖偏重於形義,然亦不能離聲韻而自立,蓋文字所以延長語言,語言藉聲音以傳播。故字必有音,音必有源,追究其源,或象形象聲,或表德表業,所立雖殊,而依聲則一。日之爲言「實也」,月之爲言「缺也」,此象形也。雀取「節足」之音,鵲取「錯錯」之聲,此象聲也。天之為言「顛也」,馬之爲言「武也」,此表德也。士之爲言「事也」,吏之為言「治人者也」,此表業也。由上觀之,聲韻與文字之關係,既如此密切,今欲推求文字構造之源,語言變遷之理,以及訓詁之道;不明聲韻,豈可得乎。此聲韻之學,所以爲研究文字語言之管鑰也。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