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读书人并不像现在这么普遍,而他们读书自有一套专用的发音,我们称之为文读音,即孔子所谓的雅言。因为这套文读音是通过私塾先生口耳相传的,所以各个不同地方的文读音虽有口音上的细微差别,但总体来讲,是可以作为通用语而互相沟通的。所以在古代,一般情况下,只有读书人,他们去到外地的时候可以不受语言沟通的障碍,没有读过书的人,不会发文读音,只会讲自己家乡的方言,到了外地就很难跟别人沟通,不过,这问题并不大,因为在古代,有需要远行的人往往就是读书人,一般老百姓,谁会跑那么远去呢!所以,在古时候,文读音和白话音(即各地方言)是不相妨碍的,完全可以并行而不悖。
到了魏晋南北朝,因五胡乱华的影响,文读音的发音标准开始有了变化,隋朝出现了很多韵书,都是记录各个不同地方的文读音,它们之间的差别自然也变得大了。读书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势必要有一套统一的读书音标准,陆法言的《切韵》就统合了古今南北的诸多差异而出现了,这部韵书因审音之细密与夫应用之便捷取代了同时代的其他韵书,而广为流传,此后唐宋两个朝代的文人学士莫不以此韵书所定之规模为准。
唐末五代,又是一片夷夏相交的混乱局面,赵宋所创的国基并不甚牢固,时常受到北人的侵扰,中原地区的读书音亦免不了受影响。到了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因为蒙古人没有读经的传统,对读书人也不重视,所以文读音随之日渐没落,又因蒙古人喜欢听戏,所以元代戏曲大兴,而唱戏所用的语音是偏向于白话音的,此即当时的北平方言。所以北平话因着这股政治力量而扩散至大半个中国,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长江以北大片地区都是官话区的原因了。而传统的读书人也日渐开始改用北平音来读书,此即后来所谓的中州音,《中原音韵》及后来的《洪武正韵》都是记录此种音系的代表韵书。而在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虽然读书人也有用中州音来读经的,但是在最远离政治中心的闽南地区,则仍保留着传承自隋唐汉音的文读音,他们那里的私塾先生一代接一代将这套真正的文读音传下来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闽南地区文白异读自成体系的原因了。
(补充:其实很多人对“文读音”这个概念并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所谓的“文读音”,实际上是专指用于“文言”的读音,自从廿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文言教育”被“白话教育”取代以后,“文读音”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文读音”又是不是真正的文读音呢?严格来说也不是,因为那套音系(俗称老国语)虽然是用来读“文言”用的,但它的前身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的北平方言,本质上就是一种白话口语音,只不过因着政治力量的影响,后世的知识分子也用这套音系来读“文言”,号称“文白兼用”。所以“文读音”这个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就是指任何一个时代的通用语,不管这个音系的内在本质如何,只要政府或官方认可了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文读音”是无所谓传承的,它是断代的,此一时代的音与彼一时代的音可以没有紧密的关联性;而狭义的“文读音”是指纯粹由知识分子共同推尊并尽可能免受政治力量之干扰的这样一套音系,在历史上由师生之间口耳相传一代一代继承下来的,这个意义上的“文读音”才有所谓的“师承”可言,其口耳相传的性质在历史中并没有因社会变迁而间断过,其音变亦是相当稳定而很少有例外的。)
Pingback引用通告: 游汝杰:文读音形成的主要原因 | 语音字典(Voice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