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等韻〉認為等韻學和印度的「悉曇」(siddham)有密切的關係,他又引了《康熙字典》的〈明顯四聲等韻圖〉,所謂「夫等韻者,梵語悉曇」,證明等韻是與梵文的「悉曇章」有關。其實,現在存世最古的韻圖,如《七音略》之類,早已提到外國僧侶把韻圖之學傳入中國這個歷史事實。《七音略》說:
七音之韻起自西域,流入諸夏,梵僧欲以其教傳之天下,故為此書。雖重百譯之遠,一字不通之處,而音義可傳。⋯⋯
俞敏認為約在唐初,密教傳入中國,需要音譯大量梵文的咒語,中國人才認真研究悉曇,斟酌用甚麼字來譯梵文的音節,漢人學習悉曇久了,就仿造出漢語音圖,於是就出現了等韻圖。宋代以後韻圖在日本流傳,日本和尚還認為韻圖就是悉曇。
悉曇本是印度小孩識字的拼音表,因此俞敏認為韻圖最初是為反切而設的。由於《切韻》之類只是本韻書,而不是本完整的「音書」,因此韻圖和《切韻》一系的韻書相輔而行。最早的韻圖,如《韻鏡》和《七音略》的編排和《切韻》相近,而與《廣韻》不同,譬如說《七音略》把「覃咸鹽添談銜嚴凡」八韻列在「陽唐」二韻之前,《韻鏡》和《七音略》都把「蒸登」二韻列在全書之後(請參閲〈韻鏡和七音略轉次對照表〉)。
——黄耀堃《音韻學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