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韻音之名稱

尚書舜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又云:「四海遏密八音。」是爲聲音二字,見於典籍之始。樂記云:「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又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毛詩大序云:「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說文云:「聲,音也。从耳,殸聲,殸籀文磬。」又云:「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是皆言聲言音,未嘗言韻也。

古無韻字,韻字始見於晉陸機文賦,「采千載之餘韻」。魏李登著書,尚名聲類,晉呂靜仿之,則名韻集,此韻字出於晉代之徵也。徐鉉說文新附:「韻,和也。從音,員聲。裴光遠云:古與均同,未知其審。」文選成公綏嘯賦:『音均不恆,曲無定制。』李善注:「均古韻字。」引鶡冠子曰:「五聲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此蓋裴說之本。由此可知古人之所謂均者,亦即晉以後之所謂韻也。故楊慎曰:『李善注傅毅舞賦,繁欽與魏文帝牋,並引樂汁圖徵曰:「聖人往承天以立五均,均者,六律調五聲之均也。」晉灼子虛賦注曰:「文章假借,可以叶均。」唐書楊收傳曰:「夫旋宮以七聲爲均。」均言韻也,猶言一韻一聲也。』

古人於聲韻音三字,不甚區別,許氏說文已以音釋聲,以聲釋音。此後之人,更無標準。故以聲爲音者有之,以音爲韻者有之,以聲爲韻者亦有之。即以聲韻學之名稱言之,有稱音韻學者,有稱聲音學者,有稱韻學者,有稱音學者,有稱聲韻學者。凡此諸類,雖亦有是有非,要之,名目如此之多,皆因聲韻音三者混淆莫辨之所致也。欲言此道,而不能辨別聲韻音之異點,是無異南行而北其轍,其不能至也必矣。今將聲韻音三者之通例,列舉於下。(據本師蘄春黃季剛先生聲韻通例。)

(一)音 凡聲與韻相合爲音。
(二)韻 凡音歸本於喉謂之韻。
(三)聲 凡音所從發謂之聲,有聲無韻,不能成音。

據上通例,可得一表。

由此觀之,聲韻音三者之界,判然分明,毋待贅述。故本篇以聲韻學命名,亦以音之原素,由聲與韻,結合而成也。(案或稱音學者,如黃季剛先生音略,錢玄同先生文字學音篇之類,蓋分之爲聲韻,合之則爲音也。)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